【
中國儀表網 儀表研發】為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支撐,針對內蒙古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重大技術瓶頸和深度精準治理難題,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啟動科技重大專項――“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12月15日,該專項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烏海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和來自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河南理工大學、北方電力聯合集團公司、神華烏海能源公司、烏海市環境監測站等國內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參加會議并針對實施方案進行論證。
烏海及周邊地區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產業基地之一,該區域內分布著內蒙古和寧夏兩個自治區四個盟市的七個工業園區,產業結構重,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明顯,大氣污染治理任務艱巨。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強烏海及周年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意見》《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意見,自治區科技廳組織開展專項研究,形成了《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成因和污染控制對策報告》,列出了“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重大技術瓶頸清單”。在此基礎上,圍繞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源解析、煤矸石山自燃治理、焦化行業大氣污染控制、矸石山生態修復等重大技術瓶頸,自治區科技廳部署重大專項“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保障體系。
該項目采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由內蒙古工業大學牽頭,聯合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廣納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蒙草種業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4家單位共同實施。項目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重點突破煤基固廢制備封堵材料抑制矸石自燃技術、控制高溫工業煙氣非常規污染物技術、煤基固廢協同利用生態修復等重大技術瓶頸,將分別建立示范工程,形成以固廢資源循環利用控制重點污染源大氣污染的成套技術體系,為自治區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固廢循環利用-污染控制-生態修復的新模式。
據項目負責人內蒙古工業大學孫俊民博士介紹,該項目的創新點一是將粉煤灰資源化利用與大氣污染控制和矸石自燃滅火相結合,依靠煤自身的物質轉化來解決高溫工業煙氣污染控制問題。二是充分利用多孔材料的強吸附特性,從源頭控制二次顆粒物的形成與排放,實現高溫工業煙氣的低成本高效協同脫除。
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承擔單位聘請張遠航院士為首的7位專家組成咨詢專家組。專家組實地考察了煤焦化生產企業和矸石山等示范基地,在聽取實施方案介紹后,一致認為項目的選題方向準確,找準了該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創新切入點;項目實施方案及技術路線可行,目標任務具體明確。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開展技術攻關與示范,項目成果將對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起到積極引領示范作用。同時,專家組還對進一步完善項目的課題設置、實施方案及技術路線等提出了寶貴建議與意見。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副巡視員云濤出席啟動會并講話。云濤要求,承擔單位要積極吸收該領域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一流專家參與到項目中,充分發揮高端智庫作用。要依托項目實施,推動自治區工業集聚區形成“以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大氣污染治理”的創新發展模式,支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區域綠色發展。另外,他還要求項目組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完善、調整、細化實施方案,加強與專家組的溝通,利用好國內外平臺,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用于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
下一步,自治區科技廳將繼續強化大氣污染防治科技供給,一是繼續落實聯防聯控聯治工作任務,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組織開展先進適用技術研發與示范,在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推廣應用;二是建立廳市會商機制,推動自治區科技部署與盟市經濟社會發展協同聯動,加快形成以創新推進綠色發展的濃厚氛圍和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