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近日,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簡稱“廣州分所”)自主研發的用于放射性物質劑量強度評估模型以及輻射
監控系統取得重要進展。
輻射監測產品
模型輸出廣州市各區放射性物質沉降速率
計算域/建筑物構造/物理幾何模型
為落實《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廣州市環境保護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等多項規劃關于強化核輻射污染源監控,形成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監測和應急監測相結合的輻射監測網絡要求,廣州分所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研發中心輻射監測項目組開發了具有輻射監測、評估、預警和預案功能的輻射監控系統;包括源機固定端、自組網網關、智能手持終端、無線劑量率儀和大屏顯示終端的5套輻射監測產品及2套
APP軟件(輻射監測軟件和大屏顯示終端軟件)。
廣州分所項目組與香港城市大學共同開展了放射性物質在城市中的擴散模型研究。雙方在輻射劑量強度評估方面開展合作,針對遠距離放射性物質影響,結合高斯煙羽模型與拉格朗日粒子追蹤體系(高斯puff模型),考慮了變化的氣象條件和放射源,開發了更精準且適用于長距離大范圍遷移的數學模型,收集了跨度10年氣象記錄(2009-2018),用作模型輸入數據,對核電站假想事故對城市的影響進行了評估。針對城市建筑群,開發了三維小尺度擴散模型,采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組的計算流體力學模型,提出了建筑結構模型,在考慮前方障礙物樓群及來流和放射源對后方目標樓群的影響下,通過改變放射源與障礙物距離、放射源高度、障礙物與目標距離、障礙物高度以及放射源的污染物種類,開展正交試驗,綜合考察各參數對擴散的影響,可以快速估算出放射性物質在樓群之間的擴散情況。研究成果已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發表。
近年來,圍繞輻射監測領域,廣州分所在硬件研發、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模型構建等方向取得了重要進展,與行業龍頭企業簽訂了輻射防護智能監測系列設備銷售框架合同,推動了產品在國內多個大型核電站實現示范應用,并持續加深與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的合作,助力國家輻射監測網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