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埃森哲大中華區資源事業部董事、總經理丁民丞表示,隨著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試點工作的完成,中國的智能電網建設將進入深化應用階段,因此會面臨更多在技術融合、分析應用和管理方面的挑戰。
丁民丞在埃森哲北京技術實驗室落成典禮上表達了以上觀點,據了解,智能電網技術是此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
海量實時數據如何有效管理
如何在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海量實時數據的有效管理,是智能電網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隨著先進測量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智能電網將產生數量空前龐大的網絡數據、設備數據和用戶側數據,如何將這些數據有效地采集、驗證、存儲并在不同系統中進行傳輸,甚至是在不同業務性質的系統中傳輸,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既涉及各類數據標準和規范的建立,又需要運用創新的信息安全和數據管理技術及工具。
之后,在對海量實時數據有效管理的基礎上,能否對這些通過大量資金投入而獲取的海量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以及采取相應行動,這是衡量智能電網建設在財務及運營兩個維度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智能電網高級分析應用需要通過建立新的業務模型和反饋機制,引入高級分析方法,并采用新的信息技術架構,來挖掘有用信息以指導未來業務開展和決策。
讓用戶成為電網的有機組成部分
智能電網的深入應用階段,還需要加強對用戶的了解,讓用戶切實感受到智能電網帶來的便利,從而使用戶逐步成為電網的有機組成部分,增加需求的彈性。智能電網通過實現與用戶的雙向溝通,引導終端用戶的用電行為,并按需傳輸電量。從而降低電廠和客戶承擔的成本,提高電力供應可靠性,減少碳排放量。
丁民丞說:“隨著智能電網時代的到來,大量分布式電源及儲能裝置的接入使得電網尤其是配電網的潮流流動由單向變為雙向,同時與客戶互動服務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必須引入新技術和創新管理方式來改善電網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供電可靠性,真正實現電網的自愈。”
智能電網需要新的商業模式
丁民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電網技術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后,需要新的商業模式、業務模式的配合,才能把智能電網的作用發揮到位,現在到了研究商業模式的階段了。
比如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的發展密切相關,現在電網公司、石油公司都在謀劃經營充電站業務,各方應該怎么合作,這就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來融合。
再比如智能電網的電卡,能不能當做信用卡來消費,能不能給電動汽車充值,這也涉及到跨行業的合作,需要新的商業模式的融合,“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丁民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