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遼寧丹東發展動力強勁
中國工業報
2014-06-08
小
中
大
作為國內儀器儀表產業集群地代表之一的遼寧丹東,正處于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要階段,特別是處于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發展大型主導企業牽動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網絡化的產業集群,對于鞏固丹東產業優勢、提升經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內生發展動力強勁 丹東工業歷史悠久,工業經濟技術基礎雄厚,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能源、金屬礦開采及冶煉壓延加工、紡織服裝、機械設備制造等六大產業為主的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23戶,形成了儀器儀表、汽車及零部件、儀器儀表、精密裝備、電子信息、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硼鐵硼鎂資源深加工等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集群。丹東的化纖、大客車、中客車、輕型車橋、拖內配件、商品鍛件、絲綢、印染布、機制紙及紙板、新聞紙、工業射線探傷機、汽車音響、數字調諧器、彩顯、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硼砂、硼酸、染料、輪胎、原料藥等主要產品,80%面向全國。其中黃??蛙?、曙光車橋、“丹熱”煤氣表、“海燕牌”化纖等產品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目前丹東已成為遼寧沿海開發開放的左翼先鋒,并以率先發展、快速崛起為目標,加快以新區、大孤山經濟區為重點的沿江沿海經濟帶建設步伐,全力打造遼寧沿海經濟帶新的增長極,正以新鴨綠江公路大橋的建設和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的開發合作為契機,深化改革,著力激活內生動力,成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新亮點。 雙輪驅動丹東經濟發展快速前行
丹東,這塊投資熱土,正蘊涵著無限的商機。 近來丹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和總體思路,堅定不移地實施“堅持大開放、狠抓大項目、構建大旅游、營造大環境”的發展戰略,以港口為依托,以丹東臨港產業園區建設為先導,面向海洋,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 丹東市圍繞用5年左右的時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調整中求發展、逆境中求突破,積極應對半島形勢多變帶來的不利影響,克服經濟下行帶來的巨大壓力,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去年丹東的各項經濟指標均好于預期。丹東市委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研究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動全市經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1107.3億元,增長9.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實現136億元,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427億元,增長13.6%。 丹東市經信委主任曹香安坦言,經濟發展穩步前行,大項目的不斷推進功不可沒。興隆大家庭、東北亞商貿城等150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基本實現全部開工。丹東市通過采取與縣(市)區、經濟區簽訂責任狀和項目包保等措施,促進了項目落地。目前中朝新鴨綠江公路大橋口岸物流區,丹東港大東港區、海洋紅港區疏港高速,東北亞國際商貿城,三義高端氧化鈣,參仙源酒業等年初確定的大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東北東部鐵路客貨運全面通車。三灣水利樞紐工程落閘蓄水。解決動遷難題,沈丹客專和丹大快速鐵路按進度施工,路基、橋涵建設進入收尾階段。新鴨綠江公路大橋實現主塔封頂、主橋合龍。大東港區20萬噸級礦石泊位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大宇海洋重工、史密斯菲爾德現代農業、生物基尼龍56纖維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丹東。東港臨港物流園區、博恩高新精密產業園、宗裕水上大世界等項目正在積極推進。 實際上,去年丹東市工業經濟,遇到了巨大壓力和困難。該市積極采取市領導包扶重點企業、出臺中小企業扶持政策等措施,幫助企業解決難題、開辟市場,促進了部分停產、半停產企業恢復生產,穩住了工業的基礎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丹東市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360億元,增長7%。新增億元以上企業40戶、規模以上企業32戶。日林集團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行列。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成并通過國家級示范平臺考核,為186戶中小企業擔保貸款7.5億元。 其中重點產業集群主業收入增長22%,新增兩個省級重點產業集群,百億元產業集群數量達到3個。博斯亞糖業、黃海新能源汽車基地、五一八船用曲軸等重大工業項目進展順利;帕斯特谷物二期、本鋼丹東不銹鋼冷軋板、禾豐成三飼料加工、佰山木制品等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實現竣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竣工投產29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7%,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過專家評審。中科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正式啟動,3個省級重點產業集群擁有了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丹東市工業經濟企穩向好,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始終高于遼寧省平均水平,工業用電量增速始終保持全省前列。 今年丹東市工業項目整體建設情況呈現出時間早、數量多的良好局面。尤其是投資10億元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6個續建項目全部復工,1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實現開工。 截止到今年4月中旬,丹東全市共有52個投資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實現開工和復工,總投資額達220.9億元。其中,計劃新開工項目中有26個實現開工建設,開工率為61.9%,投資總額100.9億元;續建項目中有26個實現復工,項目復工率為76.5%。 今年,丹東市以大規模、調整結構為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按照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要求,以優化產業布局為基礎,實行“雙輪驅動”,以增量擴充帶動結構調整,構建全域統籌、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雙輪驅動”中一個輪子是大力發展以港口為依托的臨港產業,依托丹東港大力推進本鋼不銹鋼、帕斯特谷物、船舶重工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打造千億規模港口產業集群;要發揮海洋紅港區的潛在優勢,大力引進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臨港項目,2014年,丹東石化搬遷改造項目要開工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和百萬噸造紙項目要有實質性突破,爭取用3到5年的時間,形成以百億元項目為支撐的臨港產業基地雛形,帶動丹東市工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大孤山經濟區開發,圍繞大項目,全力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項目落地。 另一個輪子是要大力發展以旅游、物流為牽動的服務業。丹東市以建設中國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為目標,依托鴨綠江精品旅游帶建設,理順體制,整合資源,提升質量,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加快赴朝旅游集聚區建設,積極爭取開通兩日游、邊境登岸游、登島游等新項目,統籌開展四季旅游活動,重點開發冬季冰雪和溫泉游項目,發揮旅游業帶動作用,加快休閑、娛樂、療養、養老等特色產業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提升質量。同時,丹東市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結合本地實際,重點發展工業地產、倉儲物流等綜合性服務業;圍繞城市功能,重點發展金融、會展、商務服務等高端性服務業;圍繞丹東港,重點打造現代物流服務平臺,推動以港口為依托的現代服務業實現大跨越。 丹東市市委書記戴玉林表示,“丹東在發展理念上,要堅定不移地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不做‘虛功’、不注‘水分’,把追求高增長轉變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在發展手段上,要堅定不移地以改革推動發展。不做花樣翻新,不搞別出心裁,沉下身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發展中面臨的新老問題,切實用改革的成效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創新集約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調整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升級成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進而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抓手。遼寧丹東以發展產業集群為著力點,積極推動“丹東制造”向“丹東創造”、“丹東服務”轉型。 進入“十二五”以來,丹東在積極推進沿海經濟帶建設、沿江沿?!案蹍^、城區、園區”一體化開發建設取得新進展,新的增長極正在形成。丹東港疏港高速公路開工建設,20萬噸級礦石泊位進入設備安裝階段,港口功能進一步完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的同時,依托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加大結構調整,擴大內需拉動,實現先進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型產業、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集聚和新隆起,自主增長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改善,全市經濟開始由投資驅動向內生發展轉變。 2013年,丹東市結合本地區域特色、產業基礎和技術創新引領,丹東市確定了該市的工業產業集群發展新思路――實現“融合發展、特色發展、整體發展”的綠色發展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思路,鼓勵先行先試;完善體制機制,加快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能,增強發展動力。全方位擴大開放,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支持民營經濟轉型發展,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優化投資環境,營造良好氛圍,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參與丹東建設?!蓖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產業集群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產業集群形成后,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并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集群將比非集群更具有競爭力。集群不僅有利于提高生產率,也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觀念、管理、技術、制度和環境等許多方面。 丹東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以園區為依托,丹東市已經形成10 4重點產業集群,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丹東已經擁有了以港口為依托的丹東港區、大孤山精細化工、東港再生資源產業集群;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的汽車及零部件、儀器儀表、渦輪增壓器、鐘表珠寶、包裝印刷產業集群;以新興產業技術為引導的防護紡織制品、納米印刷、軟件、視光產業集群;以資源優勢為支撐的寬甸非金屬新型材料、鳳城高端緊固件產業集群。 14個產業集群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已聚集企業1100多戶,形成了600多億元產值。汽車及零部件、儀器儀表、防護紡織制品等三個產業集群已達到百億元規模。其中: 防護紡織制品產業集群:主要由恒星集團主導建設丹東防護紡織制品產業基地,目前已確定集群核心產業園區,新組建的安泰爾公司已進駐園區并啟動部分生產,已與加拿大BL及丹東新龍泰達成合作協議,BL已安裝調試設備。下一步還將吸引法國迪卡儂、中國探路者等品牌合作。正在與總裝備部研究所合作開展生物基尼龍纖維項目。 丹東儀器儀表產業集群:集群以遼寧(丹東)儀器儀表產業基地為核心區。目前重新規劃了企業自建區用地,洽談日本NEC等重點項目并實現部分簽約,其中簽約入駐了北京牛牛、上海哈娜等重點項目,部分已開工建設。洽談確定由納諾科技韓國合作方建設國際工業園。今年加快儀器儀表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先后與中國工程院等合作建立了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 東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集群以東港再生資源產業園區為核心區,園區“五通一平”土地面積達到4平方公里,鋪設主干路網30公里,220kV港城一次變和日處理能力3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已投入使用。今年以來,通過“圈區管理”初步驗收,有5個新項目開工。同時與重慶中鋼集團、遼寧中澤等企業單位進行洽談。寶華集團已與大連環嘉公司初步簽訂共同建設回收體系的意向協議。 丹東納米印刷產業集群:利用中科院綠色納米材料制版技術與丹東金丸集團設備制造技術,合作建設綠色納米材料制版成套設備及耗材產業基地。今年以來,完成了樣機軟硬件升級,繼續推進中試車間建設,進行擴大生產用地準備,并與風險投資商進行了融資洽談。正在計劃與中科院化學所成立一家以研發、生產納米新材料為主的新公司,以育成中心為依托建立“納米數字印刷技術中試基地”。 丹東港區產業集群:借助丹東港的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以帕斯特谷物、丹東船舶重工等企業為龍頭骨干,重點發展農業綜合加工、船舶重工等臨港產業。目前,一是推進現代農業綜合加工項目加快建設。其中,帕斯特大豆加工二期工程已竣工,大豆年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三期工程已開始土建施工,設備已訂購,預計明年上半年竣工投產,全部建成后可形成350萬噸大豆加工能力。新東北谷物公司3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已開始施工建設;12萬噸麥芽加工項目現已籌備建設和設備采購;果糖、飼料加工項目已開始設計和土地平整。百萬頭生態豬養殖基地項目,已開始從美國及國內招聘專家及高層次技術人員組建團隊,編寫方案,初步選址鳳城及佳木斯,并組織赴美國考察。生物制品項目正在規劃設計。二是繼續推進船舶重工項目建設與合作。中韓合資丹東大宇海洋重工項目,目前與韓國大宇合資的公司已成立,韓方資金已到位,項目已開工建設。 鐘表珠寶產業集群:今年以來,已制定了鐘表珠寶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正在開展珠寶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已確定選址建設工業園區,正在進行招拍掛和調整土地性質等。與天津金雞、天津中海表業、煙臺北極星等企業進行了合作洽談。與臺灣、香港的鐘表制造商和經銷商保持溝通聯系,臺灣翡仕表業將是鐘表珠寶產業集群發展的龍頭企業,它將吸引臺、港及瑞士等一批鐘表零部件及原材料企業入駐,形成完善的現代鐘表珠寶產業鏈。 戴玉林表示:“丹東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著力把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作為全市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重點,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抓手,改造傳統產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選擇一批科技型企業進行重點培育,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骨干企業群。” 戴玉林進一步表示,鎖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堅持增進人民福祉的主目標,把握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的總基調,抓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利契機,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力爭實現經濟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城鄉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確保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合理增長,努力開拓丹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廣闊的前景?!?/span>
依托臨港產業 激活東北亞開放區經濟活力
遼寧省丹東市位于東北亞經濟圈與環渤海、黃海經濟圈的交匯處,全力打造遼寧沿海經濟帶新的增長極、東北東部新的出???、遼寧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優越的地理條件,帶給丹東市率先發展的條件。他們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邊境經濟合作區異地建設,爭取國家給予海關監管、土地征用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支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引進,打造丹東沿邊開放新平臺。以改革推進開發開放,就是要依靠我們自身的努力,讓沿海沿邊的潛在優勢釋放出牽動發展的巨大活力,實現開發促進開放、開放帶動開發的良好局面。要加快沿邊開放,建設面向半島開放的“橋頭堡”。
目前,丹東市以港口為核心,以沿江沿海一線為重點,全力推進開發開放,各方面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丹東港大東港區20萬噸級礦石泊位進入設備安裝階段,2013年11月8日港口吞吐量突破億噸,丹東實現了擁有億噸大港的歷史性跨越。海洋紅港區防波堤、陸域堆場等基礎設施全面施工,依法征海用海有序推進。中朝新鴨綠江公路大橋順利合龍,口岸區主體工程進展順利。東北東部“12 2”區域合作更加扎實,海鐵聯運物流大通道初步形成。第二屆中朝經貿文化旅游博覽會成功舉辦,丹東對朝經貿優勢地位更加凸顯。
丹東市預計2013年外貿出口總額實現31.6億美元,同比增長10%。大孤山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大項目引進取得重大進展,北黃海開發邁出新步伐;邊境經濟合作區異地建設獲得國家有關部委原則同意,即將取得實質性突破;丹東新區正在走向繁榮,城市交通、商業服務、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日趨完善,金融大廈榮獲魯班獎,丹東新區對廣大市民的吸引力正在升溫;翡翠灣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佳兆業等項目落地開工,丹東沿江沿海一線開發呈現出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
“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空間形態,園區在改善丹東市區域投資環境、引進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經濟等方面發揮積極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成為城市經濟騰飛的助推器。產業園區是丹東市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園區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產業基地、特色產業園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現在園區經濟效應已引起越來越多人關注。國內外產業園區發展成功案例表明,產業園區能夠有效地創造聚集力,通過共享資源、克服外部負效應,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產業園區所具有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了產業集群最終方向,形成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是丹東市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在產業集群的指導下,推進產業園區建設,不僅是當前發展產業集群的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在丹東市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產業集群已成為提高丹東市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世界各地包括我國各地的進程中,都把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當作政府推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當前,國內理論界已形成普遍的認識,認為園區是形成地方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產業集群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是相關產業和支撐機構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產業集群形成和產業集群效應得到發揮的第一條件是產業在地理上的聚集性。
產業園區是政府劃出一塊丹東市區域,通過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大量企業進駐和發展,這為形成產業集群和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準備了條件。
要使包括成本優勢、市場優勢、創新優勢、擴張優勢等方面內容在內的產業集群效應得以有效發揮,除了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外,還必須具備一些條件,例如,形成產業配套,產業之間有著密切的物質和技術聯系;企業間信息交流渠道暢通,交流手段和途徑眾多,企業間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關系;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產業空氣”濃厚;形成被廣泛認可的價值觀和理念,從而構建丹東市區域文化。而產業園區恰恰有利于這些條件的形成,如政府對于園區進行整體規劃和科學管理,在企業引進上就考慮到產業的配套和企業的聯系等。
園區規劃是園區建設的龍頭,規劃決定園區建設規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園區在基礎建設過程中也始終堅持“規劃先行”的指導原則。丹東市委市政府通過整合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學的理論、客觀的實踐和詳實的數據,對產業項目作宏觀的、方向性的計劃、籌劃和謀劃。
遼寧丹東臨港產業園區是2006年經省委、省政府批準設立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之一,位于鴨綠江與黃海匯合處,規劃面積117.96平方公里,其中39平方公里的起步區絕大部分土地為灘涂、葦田、鹽堿地。轄區共有2個鄉鎮,1個辦事處,16個村,3個社區,轄區常駐人口60424人。園區管委會與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管委會合屬辦公。
多年來,園區以建設丹東新區和產業發展為重點,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全力推進城市建設。目前,園區已有26平方公里達到市民入駐和項目開工條件,累計開工入駐項目420個,總投資682億元。在發展建設的同時,園區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失地農民就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累計完成城鎮實名制就業人數近9000人,消除了零就業家庭。
丹東新區規劃面積62平方公里,背靠安民山,面臨鴨綠江,遠眺朝鮮新義州市,規劃人口40萬,是丹東新的行政、口岸及文化體育中心。經過5年多開發建設,新區路網、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十分完備;市民服務中心、新區體育中心、西湖城農貿大市場、省級重點高中――二中、新區鷹橋國際學校、職業中專、機電學院、英雄廣場、市民公園、國門灣公園、燈塔山公園、國門灣科技五金城等城市功能項目和生活配套項目以及30余家房地產開發的樓盤已經或部分投入使用;家居廣場、大型超市竣工在即。如今已建成具備10萬人生活居住承載能力的現代化新城。
2012年底,市委召開十一屆五次全會,對新區建設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把新區建設成為生活便利、居住舒適、產業高端、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區域。按照這一要求,臨港產業園區管委會及時調整工作重心,由大規模城市建設向完善城市配套與管理過渡,快速推進新區繁榮。
今年,新區完成包括新鴨綠江公路大橋口岸區在內的千萬元以上的新開工項目17個,億元以上項目8個,已開工項目按工程計劃竣工率、建設項目復工率均達100%。
今年,園區整合了港口工業園、裝備制造園、儀器儀表園、高新技術產業區、江灣工業區、手表園等多個專業化園區,形成了臨港經濟、不銹鋼、汽車及零部件、能源裝備、循環經濟、儀器儀表、鐘表、視光、軟件等九大產業集群,拓展了園區的發展空間,使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擴張能力更強,有效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企業關聯度,科研與生產結合度,實現了支柱產業多元化和集群化目標,促進臨港產業園區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未來臨港產業園區將著力加快開放性市民活動場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舉辦各種賽事和展洽活動,努力打造活力文化中心;給予創業、戶籍、教育等方面政策傾斜,吸引更多的人來新區投資興業;搞好黃海大道全程亮化,大力發展新區“夜經濟”,開夜市、增菜市,開放特色街區,推動餐飲娛樂、商貿購物和博覽會展等服務業快速崛起。配合相關部門加密公交,增開線路,補貼運行,方便市民出行和游人觀光;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為黨政機關搬遷做好服務,加速打造行政中心。
隨著“一橋一島”建設的快速推進,丹東臨港產業園區必將成為東北亞最具經濟活力的開放區域。到2017年末,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2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將達到1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達到350億元,形成較為完善的新區城市功能體系及更趨合理的產業結構。
239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